中国的老话、俗话,绝大部分都是历代的医生经过亲身验证,并通过众多人的再次验证而获得确证的健康养生的“真理”,如“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饮食要“热不烫唇,冷不冰齿”,个人卫生方面的俗话“早漱不若晚漱”,“祸从口出病从口入”等。这些老话直到今天都还有意义的。但不幸的是,古人圈儿里也有各种奇形怪状的健康谣言,并且一传就是成百上千年。为什么这些通行了千百年的“真理”,到现在就这么考验智商了呢?
起居有变化,老话没必要
古人的起居方式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种生活设施落后,在这样的情形下总结出不少当时很实用的格言。但,住在有中央空调的公寓里还要去全盘听信土屋时代的格言吗?你可真好骗!
举例来说,古代防寒保暖的措施十分落后,人们为了抵御寒冷,冬天的时候,作息规律就随着太阳的升起和落下而起床和入睡,总结的规律是“早卧晚起,必待阳光”。而现代的生活条件下,尤其是对于城市中生活的人来说,暖气、空调的使用,这种作息规律完全可以不必太在意,只需要在冬季的时候,不要在天气过于寒冷的时候进行过多的户外活动就是了。
饮食有升级,老话变空话
有关饮食方面的养生格言相当之多,但是,对比下我们和古人的食谱,你知道哪些要听哪些可以划掉?最近朋友圈里有人组织在“贴秋膘”,拜托,这不是减肥的季节吗,为什么要贴秋膘?那是因为古人春夏季节食物较少,而天气热又导致食欲不振,所以能量摄入不足。而进入秋季以后,谷物成熟,鱼肉肥美,食物较多,天气也变得凉爽,所以要进行能量补充,储存脂肪,以对抗随之而来的严冬。
而现在,贴秋膘完全是吃货们在找借口。四季食物供应充足,不需要特别的补充;另一方面,避暑、御寒的条件也大大改善,在夏季能量并不丢失,冬季也不需要增加脂肪以抵御寒冷。
科技有发展,老话变错话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而对于很多古人受条件所限总结出的养生格言,现在完全可以判定是非了。比如“月经期间不能洗澡”。这是因为以前人们洗澡时只能选择坐浴,坐浴时,致病微生物容易进入身体,而月经期间是女性生殖系统免疫力较为虚弱的阶段,这样的情况下,就容易出现生殖系统感染。现代生活中我们有了淋浴,So,你还打算捂足6天吗?
1、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对!
刷新建议:仍符合现实,可全盘保留。
这句话非常符合养生健康的道理。从自然规律上来讲,冬季萝卜属于应季蔬菜,多吃萝卜,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夏季,是生姜的采挖季节,它具有抗菌杀菌,防止肠道感染性疾病的作用。
另一方面,根据中医理论,冬季天气干燥,萝卜具有润肺生津的作用。而夏季,是养护人体阳气的最佳季节,生姜具有辛热的特性,再加上夏天人们经常吃生冷的食物,生姜可以养阳气,暖胃养胃。
2、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半对半错!
刷新建议:有一定参考意义,但还是要科学育儿,把握尺度。
小儿消化功能还没有完全发育,吃得太饱会造成消化功能障碍,所以七八分饱就好。但也不能太饿,以免营养供应不足影响孩子生长。穿衣稍微少些可以激发免疫力,但寒要有度,不然过度寒冷,反而降低免疫力。
3、宁可锅中存放,不可肚子饱胀
对!
刷新建议:虽是老话,但对现实有很强的实用性,日常牢记。
比起营养不良来,现代城市人更多的问题是营养过剩,暴饮暴食。如果吃得太多,一方面会造成胃肠的蠕动能力下降,降低消化能力,另一方面,还会使能量供应超出身体所需,造成肥胖等问题。所以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外,不要因为饭菜太多,在明明已经吃饱的情况下,为了不浪费而勉强进食,以致吃得太多。
4、饭前一口汤,不用进药房
半对半错!
刷新建议:可以参考,不必强行遵守。
饭前少量喝点汤,能刺激胃液的分泌,在胃里形成一个有利于消化的环境,当进食较硬的食物时,不会对胃造成危害,有利于健康。但是如果饭前喝汤过多,则会冲淡胃液,不利于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导致消化不良。所以饭前这口汤,要注意量。
5、白头发不能拔,拔一根长十根
错!
刷新建议:被验证毫无道理,请删除。
白发不会越拔越长。包围着头发的毛囊其实在胚胎形成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虽然不一定一个毛囊对应地长一根头发,但是一个毛囊里的头发被拔掉,那么还将相应地长出同样数量的头发,因此,“拔一根长十根”的说法不成立。
6、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对!
刷新建议:仍然实用,建议牢记
冬季坐在石头上,寒气有可能进入人体,造成阳气受损。而夏季天气潮湿,看似干燥的木椅,其实藏有相当多的湿气,如果经常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椅上,就有可能使湿气由阴部侵入体内,诱发疾病。
7、天天晒太阳,胜过吃药方
半对半错!
刷新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听取。
这句话是有些偏颇的。晒太阳,一方面能够杀灭衣物表面的螨虫,另一方面,皮肤受到紫外线的刺激以后,就会生成黑色素,有利于维生素D的转化,从而促进钙的吸收。但是,在现今城市紫外线强、光污染严重、雾霾高发的情况下,晒太阳也要选择好时机。日照强烈时,晒太阳过多,就有引发皮肤癌的可能。
<编辑.陈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