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净水器品牌 >

一“桶”江湖的“火热水深” 桶装水行业现状调

“现在一个礼拜的销量大约在200桶左右,相较于前几个月,销量略有下降,”彭志安说,“天气渐渐的凉快起来,人们喝水的量也会随着天气的变化逐渐减少。”

彭志安原本是鹤城区杨村乡的一名普通农民,上世纪90年代就进城开始务工。2000年以后,他存了些钱准备自己干个买卖,便发现桶装水这个行业利润不错且门槛不高,就开始在市里卖起了桶装水,这一卖,就卖了十多年。如今的他,年近六旬,家里的产业几乎都是靠他卖水卖出来的。

现如今,老彭是某峰桶装饮用水的代理商,店铺设在城南街道,每天依然在用的小型三轮车给附近的住户、商户送水。

水,生命之源,每个人都不可缺少。夏去秋来,暑气渐弱,人们正享受着秋日带来的凉爽。桶装水行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销量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显而易见,夏季是销售的黄金季节,每年的7、8月达到顶峰,据老彭介绍,在7、8月份,周销量最高的可以超过300桶,每天都处在一个忙不过来的状态。

在我市,桶装饮用水行业究竟是一个多大的市场,或许很多人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根据怀化市饮用水行业商会2016年上半年的调查统计,仅怀化市城区内的需求量就约为1200万桶,根据单价计算,这是我市一个体量近亿的行业。每年的4—10月,属于桶装饮用水的销售旺季,其余时间则为淡季。

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特别是对于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来说,多年前将自来水烧开饮用的习惯几乎看不到了。而今,人们的日常饮水,几乎全是靠购买桶装饮用水。通过将近20年的发展,该市场已经基本饱和且较为稳定,逐渐形成了这一行业的“游戏规则”,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乱象频现,安全堪忧

“每隔两三天,一辆电动三轮车就会载满一车水来这里叫卖,住在这里的住户纷纷拿着桶装水的桶去买水”家住怀化体育馆附近的市民宋金秀说,“我自己也经常买这种水喝。”

生活在城区内的人们都会有这种印象,就是每每到了傍晚时分,在我们生活的小区,就会类似“黄岩山泉水”的叫卖声响起。市民就会陆陆续续拿着自家的桶装水桶子去买水,人多的时候,还要排队,特别是在夏季,这种所谓的“山泉水”可以说供不应求。

记者采访调查了多家这类利用农用车、面包车、三轮车、小火车在城区送水的卖家,他们都称自己的水绝对没有问题,是地地道道的山泉水,而且质量绝对可以放心。然而记者问他们是否有卫生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等合法证件的时候,没有一家能够拿出来。

这类送水车,以电动三轮车和小型货车为主,储水的水箱外部就是简单的铝皮或者铁皮,有的地方甚至已经生锈。送水人员着装简单,没有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市民来买水,他们就直接用手接触出水口,卖水的人员也均不能提供健康证明。这类销售桶装饮用水的现象,安全问题实在令人堪忧。

“主要是便宜,才会选择购买这种饮用水”宋金秀说,“这种水,买一桶的价格是1元或者2元,然而购买那种店里送的桶装水,价格在6元至8元。”

除了价格优势,其次就是这类送水车多数打着“某某山泉水”的旗号,人们普遍会认为,山泉水就是好水,就是健康的饮用水。

老彭的店铺在城南街道某小区内,面对这类送水车,他显得很无奈。“能有什么办法,消费者的钱在他们自己口袋里,他们愿意买这种水,我们又能怎么办?”老彭说。

面对这类非正规经营的水车,像老彭这类的具备经营许可、有卫生许可的“正牌”桶装水“坐商”的确没有价格优势,这种送水车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桶装水销量。

但这类送水车水源的出处,的确令人堪忧,明面上是某山泉水,可私下里却鲜有人知其水源的真实来源。除此之外,经过调查还发现,市民还会选择自己上门取水的方式购买桶装饮用水。在高铁南站附近,有很多这类“作坊式”的饮用水厂,很多市民自己驾车带着桶子来到这里买水。这类“作坊式”的水厂,也均自称是某某山里来的山泉水。与其说是水厂,其实就是将农户自己的房子建成门面,一排出水口就在家门前,市民自己上前取水,取完水,可以给你封口包装,然后给这些商家1元钱。

通过走访调查,这类“作坊式”的水厂多数也没有经营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部分商家拿出的是某品牌桶装水的代理授权,有的连授权都没有,就是一个简单的广告海报。当问到他们水源时,他们也都是送水车送来的水,储在自己的水池,再向市民销售。

真有那么多合格的“山泉水”?记者调查发现,其实不然。以城区内的送水车和“作坊式”的桶装饮用水销售者来说,多数不具备经济资质,所谓的山泉水并未经过专门的质量检测,安全问题并不能保障。

然而市民却偏偏喜欢购买这类“山泉水”似的桶装饮用水,分析原因,主要是认识上的误区。很多市民认为,市面上销售的桶装水其实就是山泉水,就是山泉水直接装进桶里然后封口销售。殊不知,很多市面销售的正规的桶装饮用水都是经过多道检验检疫程序,取得了合法生产经营资质的厂家,经过多次杀菌、提纯等工序,才密封推向市场。正规的桶装饮用水销售具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取得某品牌的桶装饮用水资格,需要审核商家是否具备销售实力,然后还需要取得多个许可才能正式进行销售。

相比之下,一个是没有许可、水源不明、分散经营,安全得不到保障,另一个是取得了各种许可、水源可控可溯、统一经营,安全可控,哪怕万一发生安全事故,也很容易追责。

经市饮用水行业协会的调查,这类非正规经营销售的桶装饮用水占到了全市桶装饮用水销量的近1/3,体量巨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主要体现为微生物污染,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品质指标不合格及农药残留指标不合格四大类情况。

面对桶装饮用水市场的乱象,我市饮用水行业商会曾经做出过一定的努力。经过市场调查,其向市交警队提交过专门的报告,期望加强对市内运输销售散装桶装饮用水车辆的处罚力度。市政府专门出台了规范怀化市城区道路交通秩序的文件;市交警部门也加大了处罚力度,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违规车辆加强了监管并加大了处罚力度;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多次抽检,结果均不能达到应有标准,并进行了相应的行政处罚。可在庞大的市场面前,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仍旧有不少违法经营户铤而走险,选择在市内较为偏远的小区售卖散装桶装饮用水。

消费者的安全意识也没有跟上,购买散装饮用水和自行去作坊式水厂购水的市民多数是贪图便宜,与日常购买一桶送上门的桶装水相比,这种水可以买好几桶了。

市内某正规桶装水生产企业生产的成批合格桶装水

市饮用水行业商会会长何玉良介绍,“市民的健康观念和安全意识还尚未成熟,多数市民对饮用水不够重视,认为散装水质量跟桶装水差不多,对身体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有关专业人士表示,这是一个误区,每天都必不可少的水,对身体的健康极为重要。饮用这类散装饮用水可能一两次并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的影响,但如果长此以往地饮用这类不达标的水的话,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危害,轻则出现结石、肠胃病等症状,重则影响肝肾功能甚至有可能致癌。

专业人士提醒市民,一桶水开封后必须在保质期内喝完,喝不完也应更换。特别是夏季,最好在一周内用完,因为即使是质量很好的桶装水,开封后长时间放置也会滋生细菌。市民需注意使用卫生,重视饮用水放置时间。桶装水饮水机长期使用后,储水胆、水道、出水口都会沉积污垢,造成桶装水二次污染。所以必须定期清洗消毒饮水机,夏季3个月一次,冬季半年一次。

在行业内部,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加入市饮用水商会的成员超过了50家,均具备正规经营资质,各方面抽检指标均为合格。但行业内的桶装水销售企业却出现了一些恶性竞争的情况。

何玉良介绍,有的企业可能规模较小,发展缓慢,采取违背商会原则的手段私自压价,扰乱了本就不太平静的桶装水销售市场。行业的发展,面临的不仅是“外患”,还有“内忧”。

对于一些代理商的管理,也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一些代理商代理多个厂家的桶装水,但采购价格却不统一,内部“拆台”的情况时有发生。

运营模式待创新监管还需部门联动

面对桶装水困局,行业内部正在不断努力。随着桶装水的生产营销成本逐年提高,特别是配送人力成本的提高,加之市内对于摩托车和电动车的监管也在不断加强,对桶装水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这个困局下主要还是我们中小企业策划和创新之路。生产营销资源的整合是我们桶装水行业面临迫切的问题,此举能实现桶装水配送覆盖面的提高及缩短配送距离。”何玉良称,桶装水困境主要还是发生在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

何玉良认为,整合、创新、互联网+或许是将来中小企业突围的方向,其中整合包括厂家之间的整合、渠道之间的整合,创新是瓶装水的大型化、桶装水的小型化与一次性桶装水化创新。

张巍是一家小型桶装水生产企的负责人,他对此也表示赞同称:“整合很关键!如果不抱团很难走下去。整合要把整个供应链链条捆绑起来,这样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上游水源供应商也认为,面对以上困局,饮用水企业应开拓市场,创新营运模式,减少恶性竞争,这样才会百年长青。

一桶合格的桶装饮用水通过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配送等环节,才能真正到达消费者家里,这一系列的环节却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监管。

以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例,会定期或不定期对桶装水行业的企业进行质量抽检,对于不合格的企业将进行公示,并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但一个部门的监管又存在一定的监管盲点,例如散装水的销售、作坊式水厂等等。据介绍,桶装水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监管大致涉及到工商、质监、食药监、行政执法、交警、安监、卫生等部门。

8月份以来,我市开展“访民企、办实事、强信心”系列活动,市工商联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召开座谈会,其中饮用水行业相关企业参会并提出了“部门联动监管”的理念。

目前,桶装饮用水行业作为非公经济的一部分,是我市经济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贡献不少但也面临困难,主要体现在资金链紧张、市场压力、转型困难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目前,“一桶一码”的防伪技术正在被更多的企业所应用,通过桶盖防伪贴膜进行有效防伪。该技术是通过“唯一条形码+唯一二维码”方式,打造瓶盖身份证,实现对桶装水身份的鉴定。

为确保公众饮水安全,今年以来,我市以创建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为契机,以把关、检查、抽检、自律为切入点,不断加大对桶装饮用水质量安全监管力度,部门联动机制已经初见成效。

质监、食药监、卫生、工商等部门对本地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质量难以保障的实际,严格把关许可标准,要求新办、续证企业全面淘汰半自动灌装机,采用洗、灌全自动一体机。同时,要求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积极改善生产环境,有效消除交叉及再次污染风险,确保生产的桶装饮用水质量安全可控,并将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作为监管的重点,加强监管,确保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100%。同时,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生产不合格产品以及使用不合格包装等违法行为,推动无证企业通过改造升级成为持证企业,对监督抽验不合格产品进行立案查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规模较大的几家企业生产的桶装饮用水进行了监督抽检,并在政府和局门户网站公布检测结果。

桶装水企业信用档案也正在建立,实施并完善了“黑名单”制度,并通过跨部门失信行为联动响应和失信惩戒平台,有效约束企业的诚信自律行为。

<编辑.陈众>
Tags: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